豬的痢疾與回腸炎的比較及治療方法
閱讀次數:1277 發布時間:2022年11月09日
豬痢疾是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,其特征為大腸黏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癥,進而發展為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。在臨床上表現為黏液性或黏液性出血性下痢。本病除能引起豬只死亡外,還可降低飼料利用率,使豬只的生長發育受阻。
流行特點
該病對各種年齡和品種的豬都易感,其中以7~12周齡的幼豬發生最多。較大范圍流行時,斷乳仔豬的發病率可達90%以上,在合理治療的情況下,其發病率一般為30%左右。
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傳染源,主要經消化道感染。病的發生無季節性,豬場一旦發生本病,可常年持續不斷地發生,在陰雨潮濕,飼養管理不良、擁擠、氣候突變的情況下,可促使本病的發生和流行。
臨診癥狀
常見的癥狀是程度不同的腹瀉。病豬體溫升高至40~41℃,大多數病豬開始排黃色或灰色軟便,食欲減少,不久,糞便中含有大量黏液和血絲。隨著腹瀉的發展,糞便成水樣,充滿血液、黏液及黏膜,使糞便成油脂樣或膠凍樣,糞便呈褐色、紅色或黑紅色。
病豬精神不振,厭食,喜飲水,拱背,腹部卷縮,行走搖擺。病豬迅速消瘦、脫水,最后衰竭而死。轉為慢性時,病豬表現時輕時重的黏液、出血性下痢,生長發育受阻。致死率雖低,但生長發育不良,飼料報酬降低,對生產的影響較大。
病理變化
病變局限于大腸(結腸、盲腸)。急性病例的大腸壁及腸系膜發生充血和水腫,淋巴濾泡增大,呈明顯的白色顆粒。進一步發展后,可見腸黏膜表層壞死,形成假膜,呈麩皮或豆腐渣樣外觀,有時黏膜上只有散在的薄而密集的纖維素。腸內容物中混有多量黏液和壞死組織。
臨床診斷
取病豬新鮮糞便或大腸粘膜涂片,用姬姆薩、草酸銨結晶紫或復紅色液染色、鏡檢,高倍鏡下每個視野見3個以上具有3~4個彎曲的較大螺旋體,即可懷疑此病。
鑒別診斷
豬痢疾在臨床上可與仔豬白痢(大腸桿菌)、仔豬黃痢(大腸桿菌)、仔豬紅痢(C型產氣莢膜梭菌)、仔豬副傷寒(沙門氏菌)、豬瘟(豬瘟病毒)、傳染性胃腸炎(傳染性胃腸炎病毒)、流行性腹瀉(流行性腹瀉病毒)、輪狀病毒病、豬增生性腸炎(細胞內老松菌)進行鑒別診斷。
還可根據各病不同的病原特點細菌病、病毒病)、臨床特征、流行特點(發病日齡與季節)、剖檢變化、免疫等方面的不同而區別。豬痢疾病原為豬密螺旋體, 是一種傳染性粘膜出血性結腸炎。臨床特征為消瘦,排瀉糞便中含有粘液、血液和壞死物,不經治療的病豬可能死亡。
豬回腸炎,是由細胞內勞森菌感染引起的、一種以回腸和結腸隱窩內未成熟的、腸細胞發生腺瘤樣增生為特征的豬常見接觸性腸道傳染病。
可以分析其發病的消化道部位,區別豬痢疾與回腸炎:回腸炎的出血在小腸,時間比較久,糞便發黑。豬痢疾感染部位在大腸,糞便顏色更加鮮紅,因為染色剛開始。
通過其病癥具體癥狀可以分析:豬回腸炎大多拉稀醬油色或者黑色油漆樣,小豬有時則呈灰色,不好鑒別,頑固性拉稀的時候要考慮;豬痢疾一般是拉稀帶鮮紅血液而且容易夾帶腸粘膜。
同時由于病情不同,發生所在的豬群也是有所區別,豬痢疾更容易在應激時出現,比如換料、天氣變化等,多出現于保育、架子豬;而回腸炎則是仔豬、育肥豬和母豬都有。
治療方案也不一樣:豬痢疾的治療,多用乙酰甲喹注射液。特別是個體治療時,若不能準確區分,可與回腸炎同時用藥。而回腸炎常用的敏感藥物有泰妙菌素,泰樂菌素,泰拉菌素和替米考星等。
新華星二維碼